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01
Abstract: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一种重要的危害禽类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主要引起宿主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RA血清型复杂,且该菌对抗菌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多重耐药普遍存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较为相似,难以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必须依赖于实验室检测。目前,已报道的检测RA的方法主要有微生物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对近年来RA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02
Abstract:
把握重要流域耕地压力状况,旨在为地区耕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依据。选取四川安宁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泰尔指数等方法识别2001-2021年安宁河流域耕地压力空间分异特征,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21年安宁河流域耕地面积占比与粮食产量占比具有正向关联,但耕地面积占比与粮食单产不具有同步性;(2)2001-2021年安宁河流域耕地压力指数总体有所增加且处于临界压力水平,各区县耕地压力分化程度逐渐增大,耕地压力状态的区县差异较大,呈现出攀枝花段区县变化小、凉山州段区县变化大的空间格局;(3)2001-2021年安宁河流域耕地压力泰尔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区县差异增大,其中攀枝花段区县耕地压力增大但整体差异变小、凉山州段具有压力状态的区县数量增多但整体差异较大;(4)在影响耕地压力的社会经济因子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机总动力对安宁河流域及其不同流域段耕地压力具有显著正相关,粮食单产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负相关,且不同流域段具有差异。综上,为推进安宁河流域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出强化流域耕地保护主体职责、加大流域耕地执法监管力度、建立流域耕地保护协调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03
Abstract:
目的 通过厘清林农参与商品林赎买背后的实践逻辑,为保障林农权益和实现林权价值增值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商品林赎买23个典型访谈案例,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出商品林赎买影响因素的“发生条件—社会动员—激励相容”模型。结果 (1)“发生条件”包含“政策限制”与“资源禀赋”,是推动林农参与商品林赎买的外部约束和内在需求。(2)“激励相容”包含“经济激励”与“政府治理”,体现着政府与林农2大行动主体的诉求和互动,通过利益机制、信息机制、效率机制、惩罚机制等驱动林农参与商品林赎买。(3)“发生条件”到“激励相容”的有效衔接需要依托“社会动员”的有效发挥;“社会动员”包含“环境责任意识”与“赎买效益认知”,是推动林农参与赎买的思想基础和认知条件。结论 据此,建议合理平衡禁伐与采伐之间的关系,确保利益分配过程中兼顾公平,政府应及时履行应有承诺和责任。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04
Abstract:
推动物流业绿色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运用超效率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和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2013—2022年我国中部地区的物流业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动因和变化趋势,并选取4个观测期,利用ArcGIS软件绘制物流绿色效率空间分布图,深入分析中部地区物流绿色效率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中部地区物流绿色效率总体呈缓慢波动增长趋势,其中安徽省效率值最高,省域间存在一定的差距;(2)中部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应注重提高绿色物流的技术水平;(3)物流绿色效率的空间集聚性较弱,高水平区域逐渐由南向北移动,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05
Abstract:
目的 基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生”)的视角,构建合肥都市圈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合肥都市圈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以期为合肥都市圈绿色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18—2022年合肥都市圈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探索合肥都市圈绿色发展水平的变化及阻碍绿色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 总体上,合肥都市圈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各异,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态水平均有所上升,绿色生活水平处于波动状态;绿色生活是阻碍合肥都市圈绿色发展的主要维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值、人均水资源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阻碍合肥都市圈绿色发展的主要因子。结论 提出优化路径: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居民绿色生活水平;缩小城市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绿色发展。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06
Abstract:
以浙江省2011—2020年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且增幅明显;(2)各地级市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效应逐年增强,且区域差异性明显减弱;(3)各地级市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正相关,且存在明显集聚性,高-高聚集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低-低聚集主要集中在舟山、绍兴。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07
Abstract:
为了研究单线硬质岩高铁隧道在不同截面形式下二次衬砌的脱模强度问题,以有无仰拱的二次衬砌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脱模工况下二衬结构的受力特征,并对不同脱模强度条件下二衬结构的安全系数进行了回归分析,提出了脱模强度的推荐值。结果表明:(1)在脱模工况下,二衬结构的拱顶部位为最不利截面,其所受弯矩最大、轴力最小、位移最大,抗裂验算时安全系数最小;(2)在相同脱模强度条件下,无仰拱曲墙二衬的安全系数高于有仰拱二衬的安全系数,无仰拱二衬的脱模强度可取值为6 MPa,有仰拱二衬的脱模强度为10 MPa;(3)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对二衬结构的脱模强度值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应提高拱顶120°范围内材料的抗拉强度,以降低早期脱模开裂的风险。研究成果为高铁隧道二次衬砌脱模时间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08
Abstract:
为制备高性能的聚脲修补材料,验证聚脲材料的防水性能,研究输水渠道混凝土建筑裂缝修补聚脲材料制备及性能。脱水处理多元醇和异氰酸酯(MDI-50)并将二者混合获得A组分,混合4,4’-双仲丁氨基二苯甲烷(MBDA)和助剂等材料获得B组分,混合A组分和B组分得到输水渠道混凝土建筑裂缝修补聚脲材料,通过异氰酸酯基(NCO)检测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与反应温度,分析聚脲修复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水压冲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聚脲材料中的NCO质量分数展现出先递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3h为最优反应时长;当反应温度逐渐升高时,NCO质量分数呈现下降趋势,在85 ℃条件下的异氰酸酯反应最为理想。综合上述结果可知,聚脲材料在修复混凝土裂缝方面成效显著,能有效维持并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极限应变性能;针对较宽的裂缝,选择合适的涂覆厚度至关重要,其中,涂覆厚度为4和6 mm时,修复效果更为优异。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09
Abstract:
目的 针对目前城市路网脆弱性评估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网络脆弱性上的不足,而忽略了动态影响,在考虑交通流重新分配的城市交通网络中,对级联失效的动态脆弱性进行有效评估。方法 在多动态客流加载和再分配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路网的L-空间方法拓扑结构,并引入故障传播机制,模拟由单一至多个节点失效后,交通流量重新分配导致的路网瘫痪,关注了级联故障的形成与扩散过程。结果 提出了路网综合通行性能评估指标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10
Abstract:
永磁电机切换过程中,因内部电磁场、非线性动态特性及外部负载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电流波动剧烈且难以预估。为增强电机运行稳定性,提出基于分数阶神经网络的切换电流预测方法。先构建涵盖电压、磁链与转矩的方程组,以精准描述电机动态特性;再运用最小二乘法迭代优化,实现模型参数的高精度辨识;以辨识所得电感值与实时测量值作比,获取电感偏差,并将其纳入分数阶神经网络输入;该网络借助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刻画神经元动态,精准捕捉电流变化规律,达成可靠预测;在负载从25%递增至175%的工况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时最大振荡幅度仅 0.5%,预测精度与稳定性俱佳,有效降低了电流波动,为电机控制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11
Abstract:
目的 为有效评估智能制造系统中的潜在风险,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准度与效率,提出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NSGA-II)优化的智能制造系统风险因子评价模型。方法 遵循完整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建立智能制造系统风险因子评价模型;对初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约简,以提高评价效率;采用核心指标数据作为优化神经网络的输入源,通过集成带精英策略的NSGA-II,对神经网络深度优化;通过设定最小化训练数据的均方误差以增强拟合能力,并最小化权值平方和以促进模型泛化性能;利用经过NSGA-II优化后的神经网络,实现智能制造系统中风险因子精准、高效评价。结果 在6种智能制造企业的风险评价中,评价对数损失均低于0.1,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论 该方法能快速响应智能制造企业的风险变化,为决策者提供及时且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不仅提高了风险评价的精准度和效率,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助于智能制造企业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12
Abstract: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EEE)建设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同时对实验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学对工程人才培养的作用日益凸显。分析了EEE背景下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凸显的主要问题及存在原因;立足EEE建设,从构建实验教学理念、整合实验教学类型、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实验教学数字化平台、加强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实验教学运行管理、完善实验教学监控措施等方面,构建了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多元路径,为EEE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13
Abstract:
目的 在新工科建设的推动下,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方法 在分析了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省级虚拟仿真中心的建设实际,探讨了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及路径。结果 通过几年建设形成了以“虚实结合、创新引领、实践为重”为建设原则,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等多个维度为驱动的模块化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结论 上述体系提升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可为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14
Abstract:
传统机器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局限于机器人学科本身,缺乏足够的创新性,难以契合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新工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高要求。针对以上问题,将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机器人领域,设计并开发了“AI+机器人”综合性跨学科教学实验。该实验实现用户通过手势操控机器人自主抓取目标物体的功能,集成了手势识别、定位与建图、路径规划、目标物品检测、机械臂抓取共5种“AI+”功能模块。上述教学实验展现了较高的智能化水平和自主决策能力,促进了学生在跨学科交叉应用创新方面的能力,为机器人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教学实践支撑与创新动力。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2.015
Abstract:
目的 为解决医学院学生从事病理学专业意愿较低、职业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不足的教学痛点。方法 以成都医学院病理学课程为例,瞄准“新医科”和“健康中国”战略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构建“三融合、三视角、三协同和三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体系,使专业与思政同频共振。结果 培养了学生家国情怀、医者精神、共情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促进了学生精准诊疗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从单一知识传授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临床思维、医者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结论 上述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病理学专业意愿、职业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