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运平 , 刘思怡 , 王智强 , 向达兵 , 韦献雅 , 冯宗云 , 邹亮
2025, 39(1):1-8.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01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籽粒颜色藜麦品系氨基酸营养特征。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籽粒中氨基酸组成和质量分数,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理想模式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进行营养综合评价。结果 供试藜麦品系均检出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黑色藜麦总氨基酸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红色和白色品系(P<0.05)。3种粒色藜麦的必需氨基酸平均占比34.4%。药用氨基酸质量分数占比达71.9%。黑色藜麦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值(EAAI)最高,分别为92.88和1.15,均接近FAO推荐阈值。结论 不同粒色藜麦均具有优异营养价值,以黑色藜麦为最优,且缬氨酸是藜麦的第1限制氨基酸。
2025, 39(1):9-16.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02
摘要:目的 为了明确不同光周期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各项生命参数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的光照时间条件下分别建立了麦长管蚜的生命表,光照时间分别设置为4L∶20D、8L∶16D、12L∶12D、14L∶10D、16L∶8D、20L∶4D,通过各项生命参数与不同光照时间拟合方程分析,明确了麦长管蚜的最适光照时间。结果 麦长管蚜的若虫期随着光照时间延长而缩短,光照4 h时若虫期最长(9.26 d),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周期为4L∶20D时,麦长管蚜的存活率最低,生殖期(4.73 d)和寿命(14.00 d)最短。光周期为14L:10D时,生殖期(19.24 d)和寿命(31.92 d)最长。光周期4L:20D时的生殖力最低,光周期16L:8D时生殖力最高。光照时间为14和16 h时,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 (rm) 和周限增长率 (λ) 显著高于4、8、12和20 h,其中14 h时最高(P<0.05)。结论 由生命参数与光周期拟合分析得出麦长管蚜的最适光照时间区间为15~18 h/d,由此推测麦长管蚜最适合生长发育的光照时间为15~18 h/d。
2025, 39(1):17-24.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03
摘要:目的 对广东省河源市某猪场的发病猪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分离,为该猪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与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进行细菌鉴定,随后对其进行血清型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小鼠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该分离株在TSA平板上呈现为灰白色、半透明的光滑圆形,在血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形成α溶血环,染色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的短链或长链球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为猪链球菌,血清型鉴定为猪链球菌9型,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菌株毒力基因型为epf+。致病性试验显示,攻毒6 h后试验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部分小鼠死亡,存活小鼠在48 h后症状有所缓解,表明该菌株具有显著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西丁等表现出高度敏感性。结论 以上结果可为预防和控制猪链球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周星朴 , 沈依华 , 张文丽 , 黄诗维 , 王洁 , 陈梦越 , 孙劲
2025, 39(1):25-32.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04
摘要:目的 旨在从根际土壤中筛选高效解磷菌,以解决土壤中难溶性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富集问题,同时筛选具有潜在植物促生特性的菌株。方法 采用蒙金娜培养基对根际土壤样本进行筛选分离,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基因鉴定对菌株L17进行系统鉴定;通过钼锑抗比显色法测定解磷能力,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解钾能力,碱性过硫酸钾消解法测定固氮能力,Salkowski显色法测定吲哚乙酸(IAA)分泌能力。结果 菌株L17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其解磷能力为(78.436±0.224) μg/mL,解钾能力为(58.900±2.390) μg/mL,固氮能力为(106.610±4.580) μg/mL,吲哚乙酸分泌量为(71.711±1.812) μg/mL。结论 菌株L17具有显著的解磷、解钾、固氮及分泌吲哚乙酸能力,展现出较强的植物促生潜力,可为土壤修复复合菌剂的开发及环境污染生物降解菌剂的研究提供支持。
2025, 39(1):33-40.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05
摘要: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装配式多层建筑图像背景包括不同的建筑材料、颜色、纹理等,这些背景信息导致不同形态的裂缝特征不显著、裂缝识别性能不佳。基于此,提出基于SR-UNet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装配式多层建筑裂缝识别方法。引入Lucas-Kanade方法对裂缝图像的特征点进行跟踪,确定裂缝特征点在当前帧图像中的具体位置;构建SR-UNet网络分割模型对包含裂缝特征点的图像进行分割,并通过密集残差连接模块和注意力模块处理输入的图像,得到分割后的特征图像;通过边界损失和区域广义Dice损失构成整体损失函数,计算分割图像与真实图像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反向传播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实现装配式多层建筑裂缝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装配式多层建筑裂缝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值为98,优于对比的3种方法,且对光线较暗环境下的裂缝图像以及细小裂缝图像进行识别时,均能完整识别裂缝图像。
2025, 39(1):41-48.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06
摘要:目的 针对复杂背景下的砼堆石面板坝裂缝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域与频率域特征融合的空间裂缝识别方法。方法 在空间域采用局部二值模式(LBP)算子提取裂缝图像的局部纹理和边缘信息,在频率域上,利用局部相位量化(LPQ)特征提取方法,得到包含裂缝频率域信息的裂缝细微特征向量。结果 将LBP形态结构特征与LPQ频率特征进行融合,构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复杂裂缝的多级识别与分类,提升裂缝形状捕捉精度。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处理细小和复杂裂缝交叉区域时,可清晰提取关键特征,避免误判,并准确识别各类裂缝类型。
2025, 39(1):49-61.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07
摘要:目的 抗生素与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且过度使用,致使有机药物对水体的污染态势愈发严峻,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有害的生态影响,这一现象促使学术界与环保领域高度关注有效且可持续的抗生素及抗肿瘤药物在水相中的去除方法。以抗肿瘤药物盐酸米托蒽醌为例,因其具有非特异性毒性,当被排放至自然环境中,其残留污染物会对生物体及人类健康构成长期威胁。因此,尝试开发高效去除盐酸米托蒽醌的吸附剂。方法 采用一步法,通过直接煅烧前驱体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铁(EDTA二钠铁),成功制备出铁掺杂多孔碳材料,并将其应用于水体中盐酸米托蒽醌的去除试验。研究过程中,对比了不同煅烧温度(200、400、600、800 ℃)下EDTA二钠铁材料对盐酸米托蒽醌的去除效率差异;同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等多种表征手段,探究分析了不同煅烧温度下铁掺杂多孔碳的微观结构与表面性质;此外,还系统探究了不同吸附条件,包括修复材料投加量、溶液pH值以及反应温度,对600 ℃煅烧所得铁掺杂多孔碳材料(C-Fe-600)吸附盐酸米托蒽醌效率的影响。结果 当C-Fe-600投加量为0.8 g/L、反应温度为40 ℃、溶液pH值为9.0时,该材料对盐酸米托蒽醌的去除效率达到最高。进一步研究发现,C-Fe-600材料具备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在实际废水处理中,也能够高效去除盐酸米托蒽醌。结论 C-Fe-600是一种性能优越、可重复利用的吸附材料,在实际环境治理应用中具备良好的可行性与应用前景。
2025, 39(1):62-70.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08
摘要:为了研究四川省宜宾市空气质量季节性差异,探究气象因素如何影响空气污染状况,基于2017—2022年宜宾市11个区县城区3个监测点及县城7个监测站收集的2 557组空气质量实测数据,构建了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LSTM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历史数据趋势,为理解该区域空气质量管理现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 39(1):71-79.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09
摘要:受到用户类型繁多且数量庞大的影响,在设计促销信息个性化推送方法时,容易出现因用户特征提取捕捉不精准导致推送内容不准确的情况,因此,提出基于动态用户画像的促销信息个性化推送方法。对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在动态用户画像的框架内,捕捉多个用户行为特征;针对采集到的促销信息,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处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提取促销信息的核心特征;通过计算促销信息特征与用户行为特征的匹配度,确保推送的精准性;此外,结合用户对不同促销信息的实际偏好度,构建了个性化的推送函数,动态地调整推送策略,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实验测试中,所提方法的用户转化率高于95%,在实际应用中推送准确度较高。
2025, 39(1):80-86.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10
摘要:当前针对全尺度民居室内虚拟空间定位多采用梯度博弈算法,易受室内虚拟空间扫描数标准方差的影响,导致定位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偏移距离较大,定位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颜色流模型的全尺度民居室内虚拟空间定位算法。依据室内虚拟空间区域化与室内定位之间的关系,采用颜色流模型对室内图像特征进行编码,实现对室内虚拟空间的区域化处理;构造室内虚拟空间的分布函数,结合空间扫描数据的拟合量化值,对室内虚拟空间坐标进行转换;引入根据误差传播公式,计算室内虚拟空间扫描数的标准方差;通过在尺度空间内对室内虚拟空间的关键特征点进行映射,并结合关键点的信标序列最终求取室内虚拟空间的位置坐标,完成空间定位。实例应用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得到的空间定位偏移距离较小,定位精度较高。
2025, 39(1):87-95.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11
摘要:探究建筑业企业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选取2014—2023年沪深A股上市的建筑业企业样本,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建筑业企业中研发投入、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呈“U”型变化趋势;这种相关性受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在建筑业企业的研发投入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建筑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2025, 39(1):96-104.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12
摘要:目的 探讨专业运动员感知教练支持、情绪调节、运动自我效能感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感知教练员社会支持问卷等对585名专业运动员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 (1)运动表现满意度对运动自我效能感(β=0.446,P<0.01)、感知教练支持(β=0.229,P<0.01)和情绪调节(β=0.203,P<0.01)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感知教练支持通过情绪调节再到自我效能感最终影响运动表现满意度,中介效应为0.125,占总效应的19.59%。结论 教练支持通过情绪调节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并最终影响运动表现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教练支持通过情绪调节与自我效能感的双重心理机制对运动表现满意度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2025, 39(1):105-111.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13
摘要:家畜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课程是高校培养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基础课程之一,基于新农科思政建设理念,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亟须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BOPPPS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在家畜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和教学成效,并构建了该课程多元动态教学评价体系,以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育人效果,并为同领域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5, 39(1):112-116.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14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的课程,课程内容深奥抽象,知识点多而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引入生物化学相关故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写顺口溜及播放实验视频等5种举措,建立丰富有趣的生物化学课堂,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该教学举措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可以为生物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2025, 39(1):117-124.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15
摘要:针对地方院校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工科要求的网络工程人才的问题,在改革目标的指引下,结合西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优势,明确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然后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评价,采用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开展产教融合的联合培养,探索出符合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学院网络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述措施使学生取得了网络工程行业认证的突破、就业率提升、入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自编课程体系教材等成果。教学改革成果可以为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2025, 39(1):125-131.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25.01.016
摘要:单片机课程是电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当前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导致本科生的学习效果未能满足企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联合皖江工学院创新与产业工程师学院,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出了一种“全阶段-分批次-梯队式培养”的模式。该模式贯穿整个本科阶段,注重跨专业交叉培养。历经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试点学生的就业率和研究生录取率显著提升。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马坪坝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xbzrkx@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